- 鎮北臺
- 紅石峽
- 白云山
- 紅堿淖
- 成吉思汗陵
- 統萬城
- 石峁古城


萬里長城第一臺
鎮北臺,位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鎮北臺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和“萬里長城第一臺” 之稱。1992年陜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06月25日,鎮北臺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紅石峽因山皆紅得名,每當夕陽東照,紅石映日,格外美麗。電影《東邪西毒》拍攝地。
紅石峽位于陜西省北部榆林城北4公里的紅石崖上,谷長350米,寬不及百米,宋代曾是西夏政權的屯兵之地。峽分南北兩段。北峽兩壁中分,上部是榆溪河凝結而成浮光耀金的天然湖泊,清流溢出湖面,獨孤求敗一襲白衣站在湖上根自己的倒影練劍,水聲相擊,轟鳴如雷,波翻浪滾,寂寞被熱鬧掩蓋。南峽,東西兩崖雙峰對峙,依壁鑿石成窟,黃藥師在崖上曾大戰馬賊,場面壯烈,這樣對峙的山峰,最適合高手比武,各自默守一峰,出手奇快,一招取命。東崖為雄山寺,西崖為書法石刻,雖原有壁畫、碑記已蕩然無存,其蒙文石刻仍然為紅石峽摩崖石刻一寶。




山門無鎖白云封
佳縣白云山位于陜北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黃河之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白云山古稱雙龍嶺,亦叫嵯峨嶺,后因終年白云繚繞,而稱白云山,廟也因“山門無鎖白云封”而叫白云觀。白云山廟是一座存留完整、規制宏大的古建筑群,包括廟堂、牌坊、亭臺、通道、橋梁等,古建面積8.1萬平方米。這座恢宏的古建群在平面布局上依山勢漸次升高,形成三條軸線,鱗次櫛比,疏密得當。主軸、次軸均采用兩翼對稱這一傳統布局,建筑大都用木結構,并充分利用榫卯結合之木構架,種類多達20余種。建筑屋頂依照廟堂的尊卑、作用、位置等,采用了歇山、懸山、硬山、重檐等眾多形制,同時分別覆以高貴琉璃瓦或布瓦,產生了高低有別、主次分明、色彩繽紛的效應。屋脊獸頭也形式繁多,造型優美,是很有價值的工藝珍品。木牌坊在白云山古建中享有特殊身份,它兀然獨立,飛檐出挑,翼角翹起,搏風擊雨數百年不傾不圮。白云山出類拔萃的建筑,和諧地體現了明清營造法式,又融入了鮮明的地方風格,使之更臻完美,相得益彰,顯示了歷代建造師的精湛工藝水平。





第二個羅布泊
紅堿淖,中國陜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內一淡水內流湖,是陜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面積67平方公里,,湖岸線長43.7公里,湖面海拔1100米,屬高原性內陸湖。紅堿淖,中國陜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內一淡水內流湖,面積67平方公里,屬神木縣爾林兔鎮管轄。位于陜西省神木縣爾林兔鎮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新街鎮刀勞窯村陜蒙交界處,總面積為90平方公里,淖上水光粼粼,煙波浩淼,水草豐盛,環境宜人,景色壯觀,融草原風光與江南澤國景象于一體,是旅游度假的理想水上樂園。紅堿淖的“淖”是蒙古族語,是水泊、湖泊的意思。
紅堿淖被稱作“昭君淚”,來自當地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王昭君當年遠嫁匈奴,走到爾林兔草原,即將告別中原,下馬回望,想到從此鄉關萬里,恐怕一輩子也難以回還,頓時千般感慨、萬般惆悵洶涌心間,這一駐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淚,于是就形成了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紅堿淖。王母娘娘為此感動,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們各持一條彩帶,從七個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現在就有了七條季節河同時流入“昭君淚”。





瞻仰一代天驕
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上,有一座巍巍然屹立著的蒙古包式建筑宮殿,這就是聞名遐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墓。成吉思汗陵園位于鄂爾多斯高原南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內的甘德利敖包之上。1219年和1226年,成吉思汗兩次西征.。當他率部路過此地時,深為這里的秀麗景色所吸引,曾在馬上賦詩加以贊美,并把這里選作自己的葬身之地。1227年8月,成吉思汗出獵墜馬而死,其遺體被運到這里安葬。從此,這里便被叫做“伊金霍洛”,意為“主人的陵園”。成吉思汗陵園里叢林茂密,芳草萋萋,鳥語花香。在這片寧靜和諧的大草地中間,它以獨具風格的相互連通的蒙古包大殿標示著中華民族史上威震天下、征服世界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長眠在這里。勇敢、熱情、彪悍的鄂爾多斯達爾扈特人世代守護著自己的英雄。





千年古跡
統萬城位于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子村,因其城墻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系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為東晉時南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 已有近1600年歷史。統萬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漢奢延城改筑而成。后來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整個城池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分東城和西城。東城周長2566米,西城周長2470米,遺址全部為夯土建筑遺存。西城為當時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垣外側建馬面,四隅角樓的臺基用加寬作法。城內中部偏南有一長方形宮殿建筑臺基,附近出土有花紋方磚。郭城南北垣情況不詳,東西垣相距5千米,但遺跡遺物很少。憑借其文化特質,統萬城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人文旅游價值。它的發現,對于研究十六國時期的文化以及當地的生態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92年統萬城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統萬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前文明
石峁(mǎo)遺址是陜北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晚期的人類活動遺址,也是中國已發現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陜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
石峁遺址是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這個曾經的“石城”壽命超過300年。1976年,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在山西進行考察,從山西民間聽到關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專門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來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隊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
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




